帶著系統來大唐

農家壹鍋出

網遊小說

開元二年,四月,柳綠枝頭。
長安城東通化門外七裏處,灞水流經。
灞水東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637章 朝堂多事壹人推

帶著系統來大唐 by 農家壹鍋出

2022-8-28 21:19

  “呃!鵝~”大明宮太液池,沰兒被母親抱著坐在船裏,指著另壹艘鵝船說話。
  他真的把‘鵝’這個音給發準確了,王皇後喜得連親了兒子幾口。
  另壹艘鵝船上是姚崇三個人加上畢構和魏知古。
  張說年歲最小,所以他坐在鵝船中間的矮幾上看別人玩,他的姿勢很別扭。
  考試成績公布的第二天,李隆基帶著兩個鵝船回來,是莊子裏的除了中型船之外的所有輪船。
  莊子裏的孩子還想玩呢,結果被李隆基要去。
  開完早上的朝會,李隆基邀請跟李易關系比較‘好’的五個人來玩。
  催日用其實也要來,不過吏部科舉之後,有得忙。
  畢構發現自己蹬動的時候不累:“竟然是這樣的船,小易果然把心思用在了正地方。”
  “修水網,工部負責,戶部出錢。”魏知古惦記著戶部的錢。
  “老夫找宋王,直接跟工盟交接。”畢構不想給工部錢,怕有人貪墨。
  “工盟必須受工部管轄,宋王也不能繞開工部。”魏知古不讓步。
  “妳工部先跟工盟談好,戶部再給錢。”畢構提要求。
  “工部想作工程,憑什麽要經過工盟?”魏知古不同意。
  “招標,妳工部招標。”畢構笑呵呵說。
  魏知古嘆氣,招標別的人也沒資格參與,還是給工盟。
  壹直在那踩,體驗鵝船的姚崇眉頭舒展:“輪船壹出,主要河流物資運送便利不止三倍。”
  “十倍都有的。”盧懷慎控制著舵。
  他看向另壹艘鵝船:“別的船只在黃河和長江,只能依靠纖夫,纖夫才有多少人?”
  “妳們誰累了,讓我幫著踩下兩唄。”張說盤腿坐在那裏問,無人回應他。
  他身手碰壹碰鵝船的頂:“京兆府以後此類船就多了,即便是壹百多裏的村子,稍微大點的船,比車好用許多。”
  他想到的是牛馬吃草料,李家莊子到了草長起來後,應該會額外收租賃費。
  車軲轆壞在路中間,趕車的人要修。
  壹百多裏外的村子,晚上更是得在路上休息。
  船只大壹點,運送的貨物多,幾個人輪換著踩,晚上還能在船上吃飯、睡覺。
  挑擔子趕遠路的人用現在的船,壹個時辰,即便是逆流,也能跑出去十裏路了。
  何況水網建成,水流不會湍急。
  壹艘大點的船乘坐八個人,每兩個人壹輪換,壹天壹夜,足夠趕到長安。
  壹百裏路換成人走,要走多長時間?
  人總不能背著別人來回換著走吧?貨還要不要了?
  蹬這個跟走路不壹樣,坐在那裏,可以借上力。
  旁邊還有扶手,抓著扶手蹬,尤為省力。
  甚至能夠往後靠,半躺著蹬。
  腳承受的不是整個身體的重量和貨物的重量,僅僅是輪子轉動的水阻力力量。
  張說想著,笑了:“哎呀,李易呀李易,他怎麽琢磨出來的呢?”
  “這個簡單,跟水車壹樣,水車不是也有蹬的麽,澆灌田地的時候。”魏知古講解原理。
  “老魏,說話不違心?妳咋沒想出來?水車多少年了,壹直就在用。”
  張說鄙視,看別人做出來了,才想著簡單。
  照此說來,鉆井的東西也簡單,就那些個結構,造完了,看壹眼,懂了。
  還有脫殼用的土礱,誰看誰會,沒看之前,不知道。
  魏知古又蹬幾下,示意和張說換位置。
  他跑到中間盤腿坐著看,正好看到旁邊的小家夥。
  小寶寶探頭看他:“鵝,鵝。”
  小家夥的兩條胳膊的大臂上各套了壹個豬吹泡制作的臂圈。
  即便掉水裏,大臂上的救生圈也會帶著它垂直漂浮,頭在上。
  而不是救生圈,不小心腦袋在下面。
  魏知古跟小家夥揮了揮手:“以後乘船的人身上會戴救生設備,李易保證如此要求。”
  “棚會拆了,有個棚,風大,蹬不動。”姚崇擡頭看看鵝船的棚。
  大家有體驗壹翻,小家夥睡了,李隆基的鵝船靠岸,宰相們也蹬著跟上。
  到岸邊,壹群人圍上來,全是桃紅他們,壹共三個班,二十四個人。
  小寶寶被放到車裏,他們繼續圍著推。
  不允許出現任何情況,別人也不準靠近。
  “元之,京兆府的庸和調取消了吧。”李隆基慢慢走著,對姚崇說。
  別看收租子歸戶部管,大事情,還是要經過紫薇省。
  “臣知道,種棉花。”姚崇領命。
  種棉花是為了給西北將士們提供保暖的衣服,還有包紮傷口。
  另外火藥的藥撚子用棉花最適合,棉花屬於戰略物資。
  收了稅,朝廷不缺錢,京兆府百姓那點庸和調,無所謂。
  等以後全大唐都收稅,全大唐的百姓庸調皆可不要。
  “隆擇……”李隆基看向畢構。
  “臣今天開始組織人手修路、修房子、修河渠,組建水網。”畢構不用李隆基再說。
  “道濟安排壹下,戶部要在宣陽坊建貿易大廳,把右藏的東西拿出去拍賣,告訴別人是哪個地方的特產。”
  李隆基又對張說吩咐。
  “臣遵口諭。”張說沒啥可說的,他想到了李隆基的目的,幫地方賣東西。
  李隆基不急著批改奏章,帶皇後和兒子去百福殿,把好消息跟父皇和豆盧貴妃說。
  三個宰相和兩個尚書,互相看看,發現自己老了。
  現在朝堂上的事情,壹直是李易在推動。
  別人拿出來壹個計劃,會受到掣肘,李易拿出來的時候,壹切都是安排好的。
  幫妳賺錢,順便幫妳花錢,錢到了妳的手裏,未必是妳考慮怎麽用,人家告訴妳了。
  “我感覺還要出大事兒,只是想不到從哪裏出事兒。”姚崇第六感又來了。
  “無所謂了,習慣就好。”盧懷慎不再去琢磨李易又要幹什麽,累!
  “司農寺那裏找到好苗沒?等他們給田地增產呢。”
  魏知古想起來還有壹個雜交糧食的問題。
  “有吧,壹萬多個放大鏡給他們發下去了,他們組織的人手,陛下出的錢。”
  張說同樣期待,糧食增產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司農寺圈了不少地,種下亂七八糟的東西,只要有壹種可以增產,大唐便會瘋狂種植。
  水稻了、小麥了、高粱了、小米了、大豆了,哪個突然增產壹倍多都行,最好是三倍、五倍。
  “誰去跟他說說,將近壹萬兩千的俘虜借工部用壹用。”魏知古看別人。
  大家加快腳步,忙啊,全走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