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望舒慕羲和

歷史軍事

“咱太祖皇帝滅朱明,是報當年朱溫滅唐之仇。壹報還壹報啊,李唐家的江山被朱溫滅掉,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724章 割裂(六)

新順1730 by 望舒慕羲和

2022-12-9 22:06

  這話說的倒是不怎麽嚴重。
  比他們說的更過分的人有的是,大順這邊也真不怎麽管,因為都是扯犢子,管它何用?
  而且,這也確實算是儒家的政治正確,雖然在均田這件事上大部分儒生都反對,但卻不能直接說反對,甚至還要在嘴上表示支持。
  只不過,孟鐵柱這壹次的嘲諷,實在沒什麽效果。
  剛才的嘲諷,是孟松麓自己都覺得,好像確實不現實,怎麽能指望主動均田呢?
  明明有制民恒產的大義,卻還要幹些別的完全是小義的事,那指望直接以制民恒產的大義均田,這當然是扯王八犢子。
  而且在阜寧弄了這麽壹出,確實是堪比衍聖公剃發上表壹樣的鬧劇了,壓根就是自己都不敢承認制民恒產是第壹仁政,卻聲稱聖朝以儒學治國。
  極為可笑,尷尬也很正常。
  但現在,孟鐵柱以為自己最尖酸的嘲諷,在孟松麓聽來,這哪是嘲諷啊?
  這分明是肯定嘛。
  因為,兩人的三觀,此時是完全割裂的。
  這就好比許多年前,像劉鈺這樣的人,去陰陽怪氣嘲諷別人:妳喜歡裹腳的腳丫子,妳個變態。
  別人不但不生氣,還會非常高興,說對,沒錯,不像妳似的,居然以為天足為美,妳才是變態。
  孟鐵柱嘲諷說,妳覺得嚴格的四民制度,比前朝前期的政策更反動,更禁錮,這就是妳們能想出來的最終辦法?
  孟松麓則覺得,沒錯呀,這個辦法多好呀,制民恒產,抑制豪強,各守其分,豈不美哉?
  工商業發展上的分歧先不提,兩人在這個問題上,三觀割裂導致的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其實說到這壹步,兩邊其實已經根本不可能交流下去了。
  再交流下去,肯定是要打架了。
  既然嘴上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就只能用拳頭了。
  孟鐵柱看了看孟松麓腰間的火槍,心想他媽的好漢不吃眼前虧,老子才不和妳爭了。
  遂抱拳道:“如此,道不同,不相為謀。咱們明天各走各的路,日後再不相見。今日就到這裏吧,我與妳實在沒什麽可聊的了。”
  孟松麓也點點頭,回禮,心裏總覺得好像有些話沒說完,卻也不知道該說什麽,只能悻悻地回到角落裏。
  壹旁的商人全程聽完了兩邊的爭論,想了想覺得自己該支持誰?
  想了半天,只覺得那群學新學的要怎麽辦,倒是沒說。但自己肯定是不支持那個書生的。
  不過,好像這群學新學的,想的也和自己不太壹樣。
  商人暗自搖搖頭,心想他媽媽的,自己咋就不能站出來說壹句,有錢兼地就對、坑蒙拐騙就是本事、放高利貸天經地義呢?
  估計要把心裏話說出來,這兩邊都得打我。既不想被兩邊都打,那也只能選壹邊了。
  只能說,是憑著嘴裏淡?還是吃苦味的刮廁所的硝底子鹽?反正自己只能跟著壹個走,自己可沒本事摻和這壹切,讓他們這些人去爭吧,到時候自己跟著壹邊走就是。
  商人想的簡單,卻沒覺察到,在眼巴前兒的具體實踐上,新學壹派和古儒壹派有了幾乎不可彌合的、完全割裂的巨大分歧。
  比如阜寧事件。
  雙方都認為應該均田。
  但雙方對均田之後怎麽辦、怎麽均,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按照孟松麓所學的那壹套,阜寧現在的均田手段,就是錯的。
  甭管劉鈺幹的這件事臟不臟、殘暴不殘暴,是不是用心險惡。
  總歸,幹都幹了,啥也別說了。
  幹完之後呢?
  幹完之後,劉鈺是要繼續往下走。
  要把土地均給百姓,但依舊允許百姓買賣。
  為的,就是三十年內,百姓再度破產。
  讓這些破產的百姓,全都“自願”地去工廠做工,完成土地兼並的同時又不引發巨大的流民起義,同時提高低價、壓低土地收益率。
  他要去外面搞血腥積累,去外面尋找市場,擴大再生產。
  去印度、去歐洲。
  所以,阜寧那邊的事,他純粹就是做給皇帝看、逗皇帝玩的。他壓根不在意,也不認為那是件多大的事。
  在劉鈺看來,均田只是手段和過渡。
  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完成兼並。
  而古儒壹派的設想,均田就是最終目的,並且在這個最終目的達成之後,社會凝固了即可。
  儒學誕生在工商業不發達的時代。
  成長於工商業不發達的時代。
  所以他的底層構架,註定了無法兼容工商業發達的時代。
  顏、李等人,解決不了工商業日益發展的現實問題,給出的還是壹些比空想更可笑的空想。
  【願獻於官則報以爵祿,願賣於官則酬以資……】
  且不說人家憑啥願意獻。
  合著爵祿、籌資都是不花錢的是嗎?
  就如同當年因為科舉風波而顏李學派上書希望搞分齋教育、學校改革壹樣。
  就不說朝廷想不想搞,只說想搞的話,錢從哪來?
  他們所有的構架,都是基於過去的,基於“工商業不可能容納太多人”這個基礎的。
  基礎錯了,再怎麽設想,也是白扯。
  再怎麽“斷章取義”說他們重視工商,那也沒用。
  孟鐵柱家裏是窮苦出身,這壹套古儒均田的設想,按說對他吸引力挺大的。
  但問題在於他學過算數,稍微壹算就知道,壹夫百畝純粹扯淡。如果做不到壹夫百畝,那麽由此換取的“自耕者為農,更無得為士、為商、為工”的禁錮,就完全不合算。
  因為他學過知識,所以有了往上爬的希望和可能。
  他之前的嘲諷和不滿,源於他覺得自己是讀書人,似乎高人壹點,但奈何朝廷壓根不認。
  而且既然靠讀書,自己能贏過其余人,進入專科學校,他當然希望在壹個可以稍微公平點、但又允許強者吃弱的世道。
  歷史上,法國雅各賓派搞土改,因為“反封建”的均分繼承法,讓子女都有繼承權,而使得農民擔心階層滑落,不敢生娃。
  英國人進工廠做工,夢想著賺夠船票,遊過大洋去美洲或者澳洲當農民。
  那種情況下,農民這個身份還是充滿吸引力的。
  大順就算現在直接搞均田,均那點地,農民有資格擔心階級滑落?
  人均三畝地,也配因為均田和本就是的均分繼承法擔心階層滑落?
  往哪滑?
  孟鐵柱學的教科書,給他描繪了壹個未來,壹個如同他沒去過非洲卻相信非洲人是黑色的壹樣篤信的未來。
  那個未來,依靠的是工商業。
  新學之外的人讀那些書,覺得可能和《西遊記》差毬不多,是神話。但他們不覺得是神話,反倒認為是希望。
  這裏沒有什麽遠大的理想、和天下為公的信仰。
  有的,只是壹種他們“將階級躍升”的許諾。
  是當人均三畝地的農夫?
  還是當每個月可能賺大幾兩白銀的技工?
  對這些學新學的人而言,這個未來的藍圖裏,他們和那些入廠做工的百姓可不壹樣。
  只是在培養壹批大順轉型期的底層人才,確保圈地的墾荒公司、用蒸汽機的新產業等稍微需要壹點技術含量的工廠,能發展起來。
  是要讓這些人,既不是為了大順,也不是為了天下,更不是為了所有人,只是為了他們自己。
  劉鈺給這些人描繪了壹個可以躍升的美好的未來。
  然後又反手借助皇帝和儒生給了他們壹個絕望的桎梏——妳們不是正經讀書人。
  現在,當然是美好的,問題壹點大。
  希望滿滿。現在最差還能混個朝廷的吏員,壹個月二兩銀子外加糧食俸。
  況且工商業在不斷發展,不管是去貿易公司當職員、還是去墾荒公司當技術員、亦或者去學修蒸汽機、去軍隊當軍官,總歸大順還在上升期,距離激烈的變革期還有段距離。
  壹旦到了交叉口的時候,這些人的尷尬身份就會非常有趣。
  這個交叉口。
  既可以是朝廷那邊主觀上,想要遏制工商業了。
  也可以是,客觀上,工商業發展因為大順的諸多問題,土地地租等,市場到了瓶頸,必須把國內那些不被新時代波及的地方也卷入這個體系之中的時候。
  不管是怎麽樣,這些人都必須做出選擇。
  因為劉鈺可以確保壹件事,大順朝廷拿不出那麽多的官位,收買這些人。裏面已經夠擠了,良家子和科舉儒生鬥的再狠,在面對第三者的時候也會團結壹致。
  這種別扭至極的身份,也使得這些人的立場也非常的有趣。
  劉鈺不想要壹大堆儒家復古派影響的純粹反動空想社。
  比起這壹堆反動透頂,老想著把現有的壹切塞到過去框架裏的人,劉鈺更希望培養壹群“精資”的讀書人。
  以精資的邏輯的均田,和以反動空想的均田,可完全不是壹回事。
  而學儒,再怎麽學,再怎麽改,都不可能精資,最多精空想社。
  簡言之,現在均田,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兼並。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如果不希望由外面的堅船利炮,被動地卷入資本主義的體系之中,就只有自己主動資。
  不想要被動卷進去的最好辦法,就是主動卷進去。
  但,想要自己主動資……最大的敵人,恰恰正是儒學裏最溫柔的空想。
  這不是說理學之類的思想禁錮,而是打破理學之後的復歸本源的良好空想意願——制民恒產。
  最簡單來說,制民恒產的儒學,如何面對將來蘇南沖擊周邊小農經濟,造成農村普遍破產的必然?
  外部來的,還要繞過好望角遠航數萬裏呢,蘇南將來直接就近來,藥勁兒更大。
  也就是劉鈺壹直壓著,努力壓著,要不是他壹直壓著,蒸汽機都已經出來了,又沒有八萬裏海上遙途,早出大事了。
  但再怎麽拖延,這個大事,早晚是要出的。在岔路口,不同的人會選不同的路走下去。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