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俺是兵部的
如果這是宋史 by 高天流雲
2018-9-26 21:22
好,妳在幹什麽?
俺在調配澶州的大白菜進京……這就是北宋壹直以來的辦公方式。妳是兵部的人,可管不了兵部的事,兵部只是領薪水的衙門。其余的狀況以此類推,就連宰相、樞密等頂級高官的職能也被層層分割,別說辦點實事,就連提高些效率都做不到。
想改?那就要小心晚上做噩夢了,上至趙匡胤,下至趙光義,連同真宗、仁宗、英宗都會集體蒞臨,給乖乖重孫子神宗上教育課。
這是宋朝制約臣子、保住江山的重要手段。內部疊床架屋把職能名分搞混,外部強幹弱枝把兵權收回,只要這兩點在,神州大地就會永遠姓趙。
歷史證明,這壹點絕對正確。唯壹的例外就是危機從外邊來了……現在神宗要做的事,就是把祖宗家法拆散了,把這壹整套內外結合自我閹割、毀滅民族血性力量的辦法重組,讓行政機構重新煥發活力。說來漢民族在古代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之巔,憑借的是什麽?不是財富,中國人的生存空間就決定了他們永遠不可能是最有錢的人。哪怕是宋朝,也只是些浮財,壹旦戰爭、水旱災發生,財富鏈條立即繃斷;同時也不是戰鬥力,從總體分析,漢民族與周邊民族的戰鬥總勝負居於劣勢。
之所以能壹脈相承、屹立不倒,成為5000年裏唯壹本源傳承下來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國人最強大的武器是行政機構。它的健全和有效運行,才能讓中國壹直以大國的身份存在。
如果還有別的什麽原因,或許就是極其縹緲,但又籠罩著每個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民族情結。
這兩點好不好呢?說實話,還真是不好說。放眼全世界各個種族,現有的三大種類生存環境——大陸、海洋、島嶼,挨個比較,中國的這兩個特色讓人很郁悶。
海洋國家極力向外部開放,勇於冒險,哪怕起步很晚、土地貧瘠,這種精神註定了給他們帶來發展和財富。並且他們的心靈很單純,就是奔著錢、利益去,沒什麽善惡了、道德了、天理了之類的自我約束。例子是歐洲大陸最早發達的幾個國家,如西班牙、荷蘭。
島嶼國家更生猛些,它們是三種環境裏最惡劣的,可縱觀世界,它們帶來的破壞是最大的。例子是英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面積超級小,自然資源少得可憐。比如日本,全境除了溫泉之外,只有些劣質的鐵和煤。按說這樣已經很衰了,可惜還沒衰到家。
日本列島上還有火山……動不動就墻倒屋塌財富歸零,為了省事,他們的房子基本上都用最簡單的木料搭建,非常方便燒了蓋、蓋了再燒。
就是在這樣絕望的環境裏,躥出來壹個可惡、可厭但也可怕的種族。日本人為了生存,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走搶劫路線,以搶劫各國資源求發展。“二戰”之後被打殘了,開始走經濟路線,全面發展加工業和貿易,就算沒有資源,也壹樣會把各國的錢摟到身邊來。
回頭看中國。
我們的特色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是從小學課本就壹直在宣揚的驕傲點,可惜危機也伏在這八個字上。地方太大,人口太多,直接後果就是壹盤散沙,窩裏反。托秦始皇嬴政大哥的福,中國在別的種族還在樹上睡覺時就有了統壹的中央集權。
有了這個,才變成了人多力量大。其間哪怕經歷了多少次朝代變更、外族入侵,統壹的格局都沒有變,家國認知感壹直牢牢地存在。
這是托了“極其縹緲,但又籠罩著每個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民族情結”的福,不過可恨的是,這玩意兒也有副作用。
根深蒂固的家園、祖先、血脈等觀念被無限放大,產生出了“父母在不遠遊”的行為指南,讓壹代代的中國人在最年輕、最沖動、最有發展的年齡,被牢牢地摁在了四合院裏。
敬祖情結在鄉村衍生出各種各樣離奇古怪、臭不可聞的規矩;在朝廷裏變成了“利不百,不變法”、“祖宗成法不可改”等聖經。
這些條條框框是中國人給自己下的詛咒,活在裏邊漸漸地適應了,對外界的東西不僅失去了興趣,還統統地嗤之以鼻,在壹百多年前還認為自己是獨壹無二至高無上的種族……說了這麽半天,只是要正視自身,發現問題。
好了,回到宋神宗時期,以行政機構本身就有缺陷的特性,加上趙匡胤等人故意加上去的毛病,大家應該明白精簡部門重新規劃的必要性了。宋神宗想來想去,他創建了壹個有宋朝特性的唐朝官職社會。
他拿出了壹本書,名字叫《唐六典》,裏邊寫的是唐朝的官職功能表。以這個為藍本,重新規劃宋朝的官職。我們把超級啰唆、規範的名詞都扔到壹邊,可以精簡出兩大原則。
第壹,以階易官,減少等第。
官,指的是寄祿官。就是上面說過的兵部的人管戶部的事,但還要在兵部開工資。那麽兵部的職位就是他的寄祿官。現在取消了,壹律以相應的階官代替。
新的階官壹共有25階,比舊的寄祿官少了17階。新官品仍然是九品制,每品分為正、從,共18階,比舊官品少了12階。
第二,三省六部,循名責實。
顧名思義,就是各個衙門從今往後叫什麽名,就去辦什麽事。權力回歸,誰也不許越界。要註意的是,有些名稱也從此變了。
比如三省,元豐年間改制之後,恢復到了唐朝的中書省主決策、門下省主封駁、尚書省主執行的舊制。宰相們的辦公室不叫中書門下了,改稱“都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參知政事這兩個名稱也取消了,以“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為首相,“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次相。
左為首,右為次,看著很傳統,可是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沿用唐制,中書省取旨,門下復奏,尚書施行的原則,實權在右相的手裏。
其他的就沒什麽好說的了,除了最大的壹個原則。東西兩府分權,軍政分開這點宋朝最大的立國之本,宋神宗是沒動的。東府宰相,西府樞密,仍然分庭抗禮,沒像唐朝那樣集中在宰相壹人身上。
做完了這壹點,實際上宋神宗已經同時完成了司馬光、王安石兩人的心中各自最完美的社會。熙寧改革之前,這兩人壹個說要開源,壹個說要節流。
現在王安石的開源全國鋪開,各項新法所產生的巨大利潤向國庫滾滾而來;司馬光的節流,使減少開支、削減官位也已經達到。
壹出壹入之間,形勢是開國以來最好的。同壹時間內,政、財兩項之外的軍事也逐漸完善了。這壹點的重要性,半點都不比行政、財務兩項的改革輕松。
宋朝原來的軍制是“更戎法”。趙匡胤為了不讓任何將軍掌握士兵,規定全國每支軍隊都要定期換防,兵走將不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將軍永遠別想擁兵自重。後果大家都知道了,除了趙匡胤親自率領的第壹代宋軍之外,軍隊素質直線下降。
這壹點最初是被範仲淹打破的。為了對抗李元昊,西北長期駐紮重兵,幾十年間兵將緊密配合,形成了西北軍團獨壹無二的戰鬥力。熙寧變法期間,這個成功的例子推向了全國,它就是著名的“將兵法”。
將兵法實行後,天下總分為兩大防區,有92員大將。
第壹防區在京師附近,轄有25名指揮使20員將,約占全國兵力的四分之壹;第二防區在西北、東北兩方面,配有42將,兵力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其余軍隊散布全國,嶺南地區也照顧到了。這些正規軍之外,保甲法的推行越來越順利,民兵總數量在70萬以上。
這改變了宋朝以前軍事力量的分配,除了邊關、京城兩點最強之外,各個州縣城市也不再是空白。時間壹天天地推移,每過壹天宋朝的實力都增長壹分,它完全不是傳統史書裏所說的王安石第二次罷相之後新法改革就失敗了的壹片慘淡光景。
哪裏來的失敗?直到宋神宗死了,司馬光才跳出來廢除新法。在這之前,宋朝全國都在新法的實行之中,不管民間的經濟變化怎樣,國力、軍事、行政三點立國之本空前旺盛。
人強命也強,關鍵時刻連老天都幫忙,改革之前王安石宋神宗最盼望的機會也適時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