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四章 天地不仁 萬物有靈(下)
贅婿 by 憤怒的香蕉
2019-2-1 17:31
下午的日光從天際落下,龐大的身軀卷起了風聲,袈裟袍袖在空中兜起的,是如渦旋般的罡風,在猝然的交鋒中,砸出轟然聲響。
在這壹刻,人們口中的佛王收斂了善意,如金剛怒目,奔突往前,淩厲的殺意與凜冽的氣勢,看起來足可碾碎眼前的壹切敵人,尤其是在常年習武的綠林人眼中,將自己代入到這攝人心魄的揮拳中時,足以讓人膽戰心寒。不光是拳腳,在場的多數人恐怕只是觸及林宗吾的身體,都有可能被撞得五臟俱裂。
而在這壹瞬間,武場對面的八臂龍王,展露出的亦是令人心寒的戰神之姿。那聲平靜的“好”字還在回蕩,兩道身影陡然間拉近。武場中央,沈重的八角混銅棍揚起在天空中,奮起千鈞棒!
林宗吾的雙手猶如抓握住了整片大地,揮砸而來。
那轟的壹聲響起時,令人頭皮都為之發麻。
武道巔峰全力施為時的恐怖力量,即便是在場的大部分武者,都不曾見過,甚至於習武壹生,都難以想象,也是在這壹刻,出現在他們眼前。
兵器在這種層次的對決裏,已經不再重要,林宗吾的身形奔突飛躍,拳腳踢、砸之間力道似有千鈞,袍袖亦兜起罡風,面對著史進那在戰陣間殺人無數的混銅棒,竟沒有絲毫的示弱。他那龐大的身形原本每壹寸每壹分都是武器,面對著銅棒,轉眼間砸打欺近,要與史進變成貼身對轟。而在接觸的瞬間,兩人身形繞圈疾走,史進棒舞如雷,在旋走之中劈頭蓋臉地砸過去,而他的攻勢也並不只靠武器,壹旦林宗吾欺近,他以肘對拳,以腿對腿,面對林宗吾的巨力,也沒有絲毫的示弱。
塵埃飛旋,地面上石塊在踩踏中破裂,又濺起來飛出去。除了這打鬥之聲,周圍壹時間安靜得令人窒息,如果有十年前見過呂梁山壹戰的旁觀者,或許就能發現,林宗吾此時的攻勢如大江,如海潮,澎湃厚重,連綿不絕。
他的袍袖兜起罡風,身形揮砸中,壹拳壹招推起下壹拳下壹招,近乎不絕不盡。江湖之上武藝中原有長江三疊浪這種效法自然的武藝,順大勢而攻,猶如大河巨浪,將威力推至最高。然而林宗吾的武藝已經完全淩駕於這概念之上,十年前,紅提領悟太極的哲學入武道,她借力打力、卸力,將自身溶入自然之中,順勢尋找每壹個破綻,在戰陣中殺人於舉手投足,至比武時,林宗吾的力量再大,始終無法真正將力量打上她。而到得如今,或許是當初那壹戰的啟發,他的力量,走向了屬於他的另壹個方向。
操縱力量,掌控力量,如水流般的積蓄和爆發那巨大的力量。如漩渦海浪,又如大河絕堤,千萬傾的洪流奔瀉,對著眼前的敵人,不留任何余地的沖撞壓下。這是順應太極如水之後的至大破壞。
而面對著這樣的力量,雖然史進在兩人回旋對轟之中往往屬於後退的那壹個,卻沒有人認為他是處於下風,槍棒原本便是壹寸長壹寸強,在林宗吾排山倒班般的攻勢中,他穩穩地將兩人拉開在固定的距離裏,棒影飛舞,同樣將足可裂地崩石的攻擊,不斷地攻向敵人。
如果說林宗吾的拳腳如大海汪洋,史進的攻擊便如千萬龍騰。鯉魚朔千裏,逆流而化龍,巨龍有不屈的意誌,在他的攻擊中,那千萬巨龍舍身沖上,要撞散敵人,又如同千萬雷鳴,轟擊那排山倒海的汪洋大潮,試圖將那千裏巨浪硬生生地砸潰。
兩人的武藝皆已入道,走的又都是正面對撼的路子。在場千人縱然許多修為不夠,此時竟也能隱約看懂其中展露出來的昂然意誌。
多年之前林宗吾便說要挑戰周侗,然而直到周侗殺身成仁,這樣的對決也未能實現。後來呂梁山壹戰,觀眾不多,陸紅提的劍道,殺人只是為救人,務實之至,林宗吾雖然正面硬打,然而在陸紅提的劍道中始終憋屈。直至今日,這等對決出現在千百人前,令人心神激蕩,壯闊不已。林宗吾打得順暢,陡然間開口長嘯,這聲音猶如金剛梵音,渾厚高亢,直沖雲天,往武場四面八方擴散出去。
眾人都隱約明白這是註定名留青史的壹戰,壹時間,滿天的光華,都像是要聚集在這裏了。
……
寧毅看著這壹切,手指輕輕敲打著欄桿,低聲說話,語氣在遠處那激昂的打鬥中,卻顯得平靜。猶如區隔於世界的另壹端。
“……壹個人在世上如何生活,兩個人如何,壹家人,壹村人,直至千萬人,如何去生活,厘定怎樣的規矩,用怎樣的律法,沿怎樣的習俗,能讓千萬人的太平更為長久。是壹項最為復雜的計算。自有人類始,計算不斷進行,兩千年前,百家爭鳴,孔子的計算,最有代表性。”
“孔子的壹生,追求仁、禮,在當時他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用,其實從現在看過去,他追求的到底是什麽呢,我認為,他首先很講道理。以德報怨何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是使善惡有報的基本說法。在當時的社會,慕俠義,重復仇,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正義很簡單。後世所稱的以德報怨,其實是鄉願,而鄉願,德之賊也。然而,單說他的講道理,並不能說明他的追求……”
“孔子的論語裏,有子貢贖人、子路受牛的故事。魯國有律法,國人若是見到同胞在外淪為奴隸,將之贖回,會得到獎賞,子貢贖人,不要獎賞,而後與孔子說,被孔子罵了壹頓,孔子說,這樣壹來,別人就不會再到外面贖人了,子貢在實質上害了人。而子路見人溺水,對方送他壹頭牛,子路欣然接下,孔子非常高興:國人往後必然會勇於救人。”
“而在這個故事之外,孔子又說,親親相隱,妳的父親犯了罪,妳要為他隱瞞。這個符不符合仁德呢?似乎不符合,受害者怎麽辦?孔子當時提孝道,我們以為孝重於壹切,然而不妨回頭想想,當時的社會,地廣人稀國家松散,人要吃飯,要生活,最重要的是什麽呢?其實是家庭,那個時候,如果反著提,讓壹切都秉承公道而行,家庭就會破裂。要維系當時的生產力,親親相隱,是最務實的道理,別無他**語》的許多故事和說法,圍繞幾個核心,卻並不統壹。但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只要壹個統壹的核心,我們會發現,孔子所說的道理,只為了真正在實質上維護當時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這,是唯壹的核心目標。在當時,他的說法,沒有壹項是不切實際的。”
寧毅敲打欄桿的聲音單調而平緩,在這裏,話語微微頓了頓。
“春秋之後,國家的範圍擴大,漸漸發展,壹個國家已經不是壹城壹地了。人們雖然拿起論語治天下,以直報怨卻慢慢的在淡化,子貢贖人子路受牛不再被提倡,至唐時,國家的存在進壹步增強,親親相隱也被限定了範圍,謀反謀逆不可隱。我們說,以德報怨真的合道理嗎?如果大家都說以德報怨,有壹天妳要報仇,豈不是會被大家阻止?然而在實質意義上,國家越來越大,壹個地方的人到另壹個地方,妳不了解旁邊的人,他說報仇,妳如何查證?如果大家都性情剛直,以直報怨,社會反有可能過猶不及,在實質上崩潰。所以當國家有千萬之民,官員、執法又不可能時時到位時,弱化民眾的性情,成為實質上長久的道路。”
“春秋戰國,秦漢晉唐,至於如今,兩千年發展,儒家的代代改進,不斷修正,是為了禮嗎?是為了仁?德?其實都只是為了國家實質上的延續,人在實質上得到最多的利益。然而論及對與錯,承業,妳說他們對還是不對呢?”
方承業蹙著沒有,此時卻不知道該回答什麽。
寧毅看著武場上的打鬥:“兩千年了,億萬人生了又死,任何國家,區區兩百年的延續。論及對錯,承業,聖人論對錯的方法,與鄉願是不同的。”
他微微的,嘆了口氣:“世人皆願意相信對與錯的判定,普通人面對事情,問壹句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相信按對的做壹定會好。譬如何時務農,我們在最好的日子插秧,剩下的放歸天意,簡單明白,對吧?”
寧毅笑了笑:“兩千年前,孔子與壹群人——或許也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討論怎麽樣過日子,能過下去,能盡量過好。兩千年來,人們修修補補,到現在國家能延續兩百多年,我們能有當初武朝那樣的繁華,到終點了嗎?我們的終點是讓國家千秋百代,不斷延續,要尋找方法,讓每壹代的人都能夠幸福,基於這個終點,我們尋求千萬人相處的方法,只能說,我們算出了壹條很窄的路,很窄很窄,但它不是答案。如果以要求論對錯,我們是錯的。”
“孔子不知道怎樣是對的,他不能確定自己這樣做對不對,但他反復思考,求真而務實,說出來,告訴別人。後世人修修補補,然而誰能說自己絕對正確呢?沒有人,但他們也在深思熟慮之後,推行了下去。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這個深思熟慮中,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的善良而心存僥幸,他嚴肅認真地對待了人的習性,嚴肅認真地推演……反面如史進,他性格剛直、信兄弟、講義氣,可推心置腹,可向人托付性命,我既欣賞而又敬佩,然而赤峰山內訌而垮。”
“什麽對,什麽錯,承業,我們在問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人面對這個世界是艱難的,要活下來很艱難,要幸福生活更艱難,做壹件事,妳問,我這樣做對不對啊,這個對與錯,基於妳想要的結果而定。但是沒人能回答妳——世界知道,它會在妳做錯了的時候,給妳當頭壹棒,更多的時候,人是對錯參半,妳得到東西,失去另外的東西。”
“人只能總結規律。面對壹件大事,我們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壹步是對還是錯,但我們知道,錯了,非常淒慘,我們心中恐懼。既然恐懼,我們反復審視自己做事的方法,反復去想我有沒有什麽遺漏的,我有沒有在計算的過程裏,加入了不切實際的期待。這種恐懼會驅使妳付出比旁人多無數倍的心力,最終,妳真正盡力了,去迎接那個結果。這種恐懼感,讓妳學會真正的面對世界,讓人學會真正的責任。”
“試想壹個普通人,經營壹攤子生意,他很善良,看著身邊壹切都和樂融融就行,他不在乎三姑六婆在裏面拿了錢,不在乎自己兄弟在臺面下有私心。有壹天生意垮了,他說,我就是個普通人,我善良有錯嗎?設想有壹天,這個人要經營壹個國家……”
“回到插秧上,有人今天插了秧,等待天命給他豐收或者是饑荒,他知道自己控制不了天氣,他盡力了,心安理得。也有人插了秧,他對饑荒非常恐懼,所以他挖水渠,建池塘,認真分析每壹年的天氣,災害規律,分析有什麽糧食災害後也可以活下來,千秋百代後,也許人們會因為這些恐懼,再也不必害怕天災。”
“我們不知道什麽樣的行為是對的,但我們知道什麽樣的態度是最對的。孔子是對的,他針對當時生活的條件,提出了真正可以運作下去的,最大的良善。聖人不仁是對的,他們求真而務實,不會提出不能運作的善良。唐時安史之亂,有將領張巡守睢陽,圍城無糧,他將小妾先殺給將士吃了,然後讓士兵吃城裏的人,守到最後,戰死疆場,甚至他也是對的。”
寧毅頓了許久:“然而,普通人只能看見眼前的對錯,這是因為首先沒可能讓天下人讀書,想要教會他們這麽復雜的對錯,教不了,與其讓他們性情暴烈,不如讓他們性情軟弱,讓他們軟弱是對的。但如果我們面對具體事情,譬如澤州人,大難臨頭了,罵女真,罵田虎,罵餓鬼,罵黑旗,罵這亂世,有沒有用?妳我心懷惻隱,今天這攤渾水,妳我不趟了,他們有沒有可能在實質上到達幸福呢?”
寧毅拍了拍方承業的肩膀:“未來的幾年,時局會愈發艱難,我們不參與,女真會真正的南下,取代大齊,覆滅南武,蒙古人可能會南下,我們不參與,不壯大自己,他們能不能幸存,甚至不說將來,今天有沒有可能幸存?什麽是對的?未來有壹天,天下會以某壹種方式平定,這是壹條窄路,這條路上壹定鮮血淋淋。為澤州人好,什麽是對的,罵肯定不對,他拿起刀來,殺了女真殺了餓鬼殺了大光明教殺了黑旗,從此天下太平,只要做得到,我引頸以待。做得到嗎?”
“戰爭就是對子,壹定會死很多人。”寧毅道,“多年前我殺皇帝,因為很多讓我覺得認同的人,覺醒的人、偉大的人死了,殺了他,是不妥協的開始。這些年來我的身邊有更多這樣的人,每壹天,我都在看著他們去死,我能心懷惻隱嗎?承業,妳甚至不能讓妳的情緒去幹擾妳的判斷,妳的每壹次猶豫、動搖、計算失誤,都會多死幾個人。”
“妳只能冷靜地看,反復地提醒自己天地不仁的客觀規律,他不會因為妳的善良而寬待妳,妳反復地去想,我想要達到的這個將來,死了很多很多人的將來,是否已經是相對最好的了。是否在死去這麽多人之後,經過沒有傾向的客觀計算,能符合萬物有靈這個傾向性的結果……”
……
武場上,豪壯剛勇的打鬥還在繼續,林宗吾的衣袖被呼嘯的棒影砸得粉碎了,他的雙臂在攻擊中滲出鮮血來,滴滴飛灑。史進的肩上、手上、額角都已受傷,他不為所動地沈默迎上。
前方,“佛王”雙拳的力量竟還在攀升,令史進都為之震驚的變得越來越強!
“史進!”林宗吾大喝,“哈哈,本座承認,妳是真正的武道宗師,本座近十年所見的——第壹高手!”
金剛怒佛般的豪邁聲音,回蕩武場上空——
……
“……儒學發展兩千年,到了曾經秦嗣源這裏,又提出了修改。引人欲,而趨天理。這裏的天理,其實也是規律,然而民眾並不讀書,如何教會他們天理呢?最終可能只能教會他們行為,只要按照階層,壹層壹層更嚴格地守規矩就行。這或許又是壹條不得已的道路,但是,我已經不願意去走了……”
廊道上,寧毅微微閉上眼睛。
……
大雨中的威勝,城內敲起了警鐘,巨大的混亂,已經在蔓延。
半邊淪陷的皇宮中,田虎持劍大吼,對著外頭那原本絕對信任的臣子:“這是為什麽,給了妳的什麽條件——”
……
田虎地盤以北,義師王巨雲大軍壓境。
……
澤州大牢,兩名捕快緩緩地過來了,口中還在閑聊著家常,胖捕快掃視著牢房中的囚犯,在遊鴻卓的身上停了壹下,過得片刻,他輕哼著,掏出鑰匙開鎖:“哼哼,明日就是好日子了,今日讓官爺再好好招呼壹回……小秦,那邊嚷什麽!看著他們別惹事!”
“好。”叫做小秦的年輕捕快回答了壹句,他手中原本提著壹只桶子,此時在那邊的牢門邊放下,然後遊鴻卓看見他轉身,保持著隨意的步伐,往這邊走了過來。
他將腰中的壹把三角錐抽了出來。
“官爺今日心情可不怎麽好……”
“胖哥。”
“嗯?妳……”
年輕的捕快照著他的脖子,順手插了壹下,然後抽出來,血噗的噴出來,胖捕快站在那裏,楞了片刻。
昏暗的燈光裏,附近牢房裏的人楞楞地看著那胖捕快捂住脖子,身體退後兩步靠在牢房柱子上終於滑下去,身體抽搐著,血流了壹地,眼中猶是不可置信的神情。
“對不起,我是好人。”
小秦如此說了壹句,然後望向旁邊的牢房。
“華夏軍做事,請大家配合,暫時不要喧嘩……”
“……謝謝配合。”
……
“……就純粹的現實層面考慮,對只能接受簡單對錯行為的普通大眾改造至能基本接受對錯邏輯的啟蒙能否實現……也許是有可能的……”
寧毅說著這話,睜開眼睛。
“……這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其實是物質條件的改變,當格物之學大幅度發展,令整個國家所有人都有讀書的機會,是第壹步。當全部人的讀書得以實現之後,隨即而來的是對精英文化體系的改良。由於我們在這兩千年的發展中,大部分人不能讀書,都是不可更改的客觀現實,因此造就了只追求高點而並不追求普及的文化體系,這是需要改造的東西。”
他看著有些迷惑卻顯得興奮的方承業,整個神態,卻微微有些疲憊和迷惘。
“試想有壹天,這天下所有人,都能讀書識字。能夠對這個國家的事情,發出他們的聲音,能夠對國家和官員做的事情做出他們的評價。那麽他們首先需要保證的,是他們足夠了解天地不仁這個法則,他們能夠理解什麽是長遠的,能夠真正達到的善良……這是他們必須達到的目標,也必須完成的功課。”
“我們面對懸崖,不知道下壹步是不是正確的,但我們知道,走錯了,會摔下去,話說錯了,會有後果,所以我們探索盡量客觀的規律……因為對走錯的恐懼,讓我們認真,在這種認真當中,我們可以找到真正正確的態度。”
他看著前方。
“儒家已經用了兩千年的時間。如果能夠發展格物,普及讀書,我們也許能用幾百年的時間,完成啟蒙……妳我這壹生,若能奠基,那便足堪告慰了。”
武場上的比武,分出了勝負。
寧毅看著那邊,許久,嘆了口氣,伸手入懷中,掏出兩個銅板,遠遠的扔出去。
“有賞。”
就在他扔出銅板的這壹瞬間,林宗吾福靈心至,朝著這邊望了過來。
隆隆的爆炸聲,從城市的遠處傳來。
“啊……時間到了……”
寧毅轉身,從人群裏離開。這壹刻,澤州盛大的混亂,拉開了序幕。
於說教,說點老生常談的東西。
昨天寫的東西很費腦,沒睡好,補眠前寫點東西。
壹兩個月前,有壹次采訪,裏面說到壹個問題,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在魯院學習的時候寫過壹點東西,有壹位老師看過之後問:妳們寫網文的作者寫東西為什麽這麽繞?自我檢視以後,發現我寫文的時候習慣於強調,而傳統文學求其恰到好處,點到為止,因為這樣有美感。
我不是不能理解傳統文學,好在我還在能理解,所以能夠看清楚這差異產生的原因:受眾原因。真正受過精英教育或者系統教育的讀者,在他們的心裏,很多基本邏輯已經成型,舉壹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說“群體沈默”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因何而來,它產生之後引起的後果是什麽,在真正接受了系統教育讀者的心裏,只需要四個字,就成型了 。根據輸出的原則,有關於“群體沈默”的憂慮和嚴重性,或許這個人的知識體系,已經在瞬間反饋給他。
但這個社會上大部分人,沒有形成這樣的機制——我是說這個社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甚至於讀過大學,乃至於拿了更高文憑的人,恐怕都沒有形成這樣的機制,那麽,為求傳遞的透徹和準確,我得壹五壹十地說明“群體沈默”的來龍去脈,這樣壹來,人們才不止是看到了壹個似乎很酷的名詞,而是真正了解了它的意思。
又如同壹本復雜深刻的飽含社會隱喻的名著,例如吧,邏輯體系完善的人,才能看到其中飽含的諷刺和揭露。而大部分的人,只會看到“路見不平壹聲吼啊!”“兄弟義氣”“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痛快殺人!”
啟蒙文章要明確它的指向性,這是我看清楚這些之後就明白過來的東西。我所面對的讀者中,不是沒有厲害深刻的人,也有很多,但是,基於目前這個社會的文化和教育體系,個人思維體系帶有缺陷和片面問題的人,是多不勝數的。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譬如說,要真正在文學或者哲學層面看懂,需要壹整套完整的文化訓練,在古代這個訓練是有的,並且有指向性。現代沒有了,因為文化崩潰了,文化崩潰連鎖導致國家並不能明確需要創造什麽樣的東西,國家不能明確,教育則無法擁有目標,當教育沒有目標,教育系統只能將所有可能有用的東西壹股腦的擺在妳面前。所以即便是壹本,即便妳經歷了高等教育,也會看得思緒多種多樣。到底有怎樣的教育方向基於現代是“對的”,我們不知道,大家也不敢輕易下結論,但沒有任何方向,壹定是“錯的”。有人會說這就是自由,這就是多樣化,其實不是,為什麽不是,我也不打算在這裏解釋。
我在書裏看似解釋了很多東西,例如“天地不仁”,這是在古代又深又淺的概念,深是因為大家都避諱說,淺是因為受過專業訓練後,正確地理解其實不難。但懂了之後,就會發現,不用跟****解釋,他們明白了反而更麻煩。古代,讓人軟弱無知,是對的。
現代不壹樣。
自有人權後,民主就是個大概念和大趨勢,很多傻瓜精英把它說得比什麽都好,其實民主就是古代的君子之道。當妳懂邏輯,有辨別,不自私,能夠自主,那才是真正的民主。人民想自主,就得啟民智,民智的要求是什麽?人類社會就像是壹條在滿是礁石的大海裏航行的船,沒有地圖,以前是讓壹部分最優秀的人掌舵,戰戰兢兢的走,壹個失誤,蹭了壹下,死的人以百萬千萬計。以後讓大家都掌舵,它的要求,大家自己想象就成了。如果是現在中國的這個樣子,妳說國家事務要讓妳周圍的人投票決定,我還是移民吧,移民到美國都不安全,至少得去火星。
但是,當人權越來越重要,人越來越被重視,讓妳投票這個事情,是真可能會實現的,壹開始象征性地忽悠妳,以後,妳也許真能決定點什麽。
啟民智,五四的時候提過,後來,沒人說,也沒人做了。這有客觀原因,三十年來改革開放,泥沙俱下,原本存在的意義就是用來拉住精神文明的文化體系,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因為早就毀了。
在魯院論及文學,那老師說:“我身邊是有很多人是壹直在堅守的。”堅守很可貴,但歸根結底,自古以來的文化是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要人去拜的。例如大學,我們說大學教育沒有方向了,但知識壹直在,妳如果是個有壹定自覺的人,壹定可以學到很深的東西,相反,如果妳沒有自覺,那就壹無所獲,天差地別。這份自覺,從哪裏來啊?
三十年堅守,沒有實質意義的時候,有沒有人試著跪下過?試著挖空心思的引導過?畢竟識字這個基本的基礎,終於已經打好了啊。
我的讀者,或者說網文的讀者,遍及社會底層——請諒解,我說的這個底層,並非是輕視,因為我也是——讀過書,但沒有任何理由更進壹步了,出社會後打工、搬磚、朝九晚五公務員、嫁人看,上面的人說這是很膚淺的 。以精神層次來說,這確實是壹些低層次的精神境界,然而,難道怪這些人嗎?
如果想要在滿是*、資本的社會裏,把社會層次和追求給拉起來壹截,求真務實地去做。哦,在上面說“我堅守了”,就真的盡到壹切力量了嗎?冷眼旁觀然後批評謾罵,感受到自己的優越就夠了嗎?
采訪時有這樣的對話。
問:“那yy和爽對於妳而言是壹種立人的手段嗎?是寓教於樂的方法?”
“嗯,是極有必要的手段,就現階段來說,它不比高雅的藝術追求輕,甚至於更重要。”
“為讀者有效率地殺時間?”
“不,是有效率地輸出價值觀。”
當我們的讀者心中百分之百充斥著*的時候,我們談論百分百的精神追求,沒有意義,貼合百分之九十的*,說百分之十的追求,才能行之有效地將人送到更好的地方。我送壹程,下壹程讓別人來送。
我所面對的,是有現實基本屬性的讀者,有許多朋友願意探討這些東西,會因為這些東西而受到啟發,而後他們變得不那麽偏激——這其實也是我走過的路。在這之前我就曾經大段大段地陷入論述,例如第五集結尾和很多地方,有些讀者,有壹定文學涵養的,看見這些,提出妳其實破壞了傳統文學的美感要求,乃至於破壞了作品的整體性,其實在很久以前我就壹次次地說過了,這是我選取的平衡。
為什麽不能明白:其實我心中非常明白這些篇幅對作品整體性的破壞呢?
即便破壞掉作品的整體性,我也要突出它們。而另壹個原因是,破壞掉作品整體性的這種粗暴手段,可以更加明顯地突出它們。
我寫了壹本很有故事性的書,說高壹點它甚至可以有文學性,我把人吸引進來以後,粗暴地給私貨,但也是經過我成百上千次思考的結果。我以前說,不喜歡的可以跳,跳不過可以忍,忍不了就棄文,我其實不止說過壹次吧。
每壹次大篇幅的陳述之後,都有人出來發文,陳述壹些文學的基本概念,我能理解這中間的拳拳之意,但是我不喜歡這些東西,歸根結底,在我的角度上是壹篇實驗文,它就是要實驗高高在上的文學做不到的東西,我們試著跪下,能不能讓人踩上去。而由於是實驗文,它不能定論,我反復推演無數遍,文學的基本概念,是這個推演的起點,妳們覺得要傳授給我的東西,我早就拆碎打散無數遍仔細看過了,但妳們提起來,還是會虛耗我的精神和時間。
就好像我們確定了做事的基本態度,確定了以最嚴謹的姿態開工以後,有人不斷跳出來,不斷說:“妳怎麽確定自己是對的?”那就是浪費時間了。
希望這篇過後,不要再有人跟我談傳統文學的基礎。寫完之後,我們可以評判它的功過得失。
……
補充壹點,其實我沒有想過走向什麽傳統文學的高點,我崇尚傳統文學,是因為傳統文學對任何東西的表達,它的手法都已經研究到了極致,我害怕經濟搭臺的網絡文學就像是八國聯軍入侵壹樣,傳統文學壹敗塗地,這些好的手法都流失掉。
但是,未來的文學不可高高在上,它不是掛在塔尖上讓人膜拜的神物,它本身應該是壹架梯子,讓人類社會踩上去,自己到塔尖上看風景。
人類創造文化的本質是為了探索和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任何不以提升人類社會為目的的文化,有和沒有,都是無所謂的。
腦子暴走,寫得太多——原本這些是要寫在後記裏點題的東西。嗯,我去補個眠。對了,最後半天,單章就算求票了,好不好^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