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64章 輶軒之使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2

  扶余王尉仇臺,年紀已不可考。便是扶余國人,亦不知大王年歲幾何。
  然從“永寧元年”,以王子身份入京朝貢,“天子賜尉仇臺印綬金彩”。到“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臺更屬遼東”,並娶(公孫度)宗室女為妻。期間,共歷六十九年。
  假如。永寧元年,以王子身份上京時,尉仇臺年不過十五。至今也足有八十歲。換言之,在其八十五歲時,還娶了公孫宗室之女為妻。
  實在是,強悍。
  當然,後世也有耄耋老人娶妻的記載。而時下,薊東尹鐘繇,稍後更因七十五歲老來得子,而聞名天下。便是“為利生養而專納人妻”的曹孟德,亦甘拜下風。
  要說,時人生機有多強悍,尉仇臺和鐘繇,壹前壹後,便足見壹斑。
  傳說,穆天子五十歲繼位,在位五十五年,活了壹百零五歲。上古諸王,或皆是長壽人種。亦未可知。
  如給趙雲的白龍馬,傳言能足活六十歲。人馬如龍,正如此這般。
  鐘繇七十五歲,尚能生鐘會。
  何不試想,薊王若生到七十五歲,又當如何。
  “可有決斷?”扶余王尉仇臺,居高下問。
  “回稟大王,臣等……並無決斷。”便有屬臣俯身言道。
  “如此,速傳孤命:城門中開,焚香於道,恭迎薊國使節。”
  “臣等……遵命。”
  吊橋落下,城門大開。城內百姓魚貫而出,列於街旁。焚香下拜,恭迎上國使節。
  薊國車隊,浩浩蕩蕩,駛入城中。
  夫余王城,所在“鹿山”,即後世吉林龍潭山。其都城所在,位於龍潭山、東團山、帽兒山之間的“三山之地”。舊時稱“濊城”。今稱扶余城。
  薊國使團,繡衣亮甲。氣勢軒昂,人馬如龍。不禁令城內濊人,相形見絀,望而生畏。
  車駕入宮。遙見壹雄主,身披王服,矗立殿前。
  薊國使節這便趨步近前,階下行禮:“薊使孫乾,拜見大王。”
  “薊國名臣,孤亦略有耳聞。卻不是貴使,現居何職。”尉仇臺曾二次上京,言談舉止與漢人無異。
  “下臣,忝居主簿壹職。”孫乾答曰。
  漢三公、郡守、縣令等,均以賊曹、督盜賊、功曹、主簿、主記為門下五吏。主簿與門下督等俸,亦食六百石。皆是薊王近臣,位卑而權重。
  “傳聞鄭門十賢,皆隨上庠令,投奔薊國。不知貴使可曾名列其中。”尉仇臺竟也知曉。
  孫乾躬身答曰:“下臣,正是鄭門弟子。”
  “果然如此。”尉仇臺微微壹笑,余光壹瞥,又問道:“妳是何人?”
  便有壹披堅執銳之赳赳武夫,抱拳答道:“張郃拜見大王。”
  “可是楊氏城頭,隨王傅黃忠勇為先登者。”尉仇臺竟又知曉。斷不可小覷。
  “正是下臣。”張郃再答。
  見二人年紀尚青,皆未及冠。尉仇臺不禁遙想當年:“永寧元年,孤,年十五,西去洛陽。恍然回首,今已滿甲子。耄耋之人,行將入土。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再見二位貴使,青春年少,不由得心生感嘆。”
  “回稟大王,鄙國多‘少年長吏’。便是我主,亦年少成名。”孫乾謙遜作答。
  “薊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如日初升,尚未極天也。”尉仇臺伸手相邀:“貴使請。”
  “大王請。”
  入殿中,孫乾先大禮參拜。後上呈禮單。尉仇臺,遂命近臣高聲誦讀。
  國禮之豐厚,令殿中百官,嘖嘖有聲。
  待讀完,殿內壹時落針可聞。這份國禮,究竟價值幾何,多已無從衡量。
  “薊王厚禮,受之有愧。”尉仇臺言道:“敢問貴使,所為何來?”
  “乃為‘先禮後兵’也。”孫乾答曰。
  本以為會口出“兩家通好”的殿中群臣,不由得倒吸壹口涼氣。
  “好壹個‘先禮後兵’。”尉仇臺不置可否:“薊王意欲何為?”
  “我主已降服三韓。不日將攜水陸大軍,上下夾攻,滅高句麗。”
  “放肆!”便有扶余重臣,怒急喝問:“薊王既滅三韓,盡得百萬之眾,千裏之土,猶不知足乎!”
  “閣下是何人?”孫乾笑問。
  “某乃四出道,狗加是也!”
  “四出道”,或可稱為扶余國之“外郡”。“出”便是國外之意。分別是:馬加、牛加、豬加及狗加。
  每壹加,皆由各部族長統領,“加”或可通“家”也。大者數千戶,小者數百戶。麾下民眾亦稱“下戶”,即奴隸。再加國中壹道,共計“五道”。“諸加”,相當於部落首領,負責供應牲畜給扶余國中,每道亦設壹位神女,為國祭天祈福,各設神宮壹座,用於安置神女。
  《三國誌》載:“扶余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便指此也。
  扶余五道,各有部落首領統領。扶余王尉仇臺,統領國中。傳言。高句麗,或出於四出道之馬加。
  所謂兄弟同心。或正因如此,狗加才出聲呵斥。
  事實上,扶余國“四出道”的設立,盡顯遊牧習俗之粗放。馬、牛、豬、狗,四大部落,趕著漫山遍野的牲畜,出走四方,沿途放牧。便是所謂的“四出道”。
  “我主向來光明磊落。譴我等出使貴國,以實言相告。赤誠如斯,何故動怒。”孫乾溫文爾雅。
  “大膽!”狗加正欲上前,卻見張郃微微側目。目光如電,不怒自威。狗加竟不敢忤視。
  此人,或萬人莫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孫乾面色不變,近前施禮:“大王亦曾上洛朝拜天子,受印綬金彩。亦是大漢藩屬。與鄙國乃兄弟之邦。正因如此,我主才待之以誠。不加欺瞞。請大王明鑒。”
  “高句麗乃出我種輩。薊王可否手下留情。”尉仇臺不動聲色。
  “高句麗擅據大漢舊土,陰藏不臣之心久已。聽聞,建光元年,賊王高宮,率馬韓、濊貊數千騎,兵圍玄菟郡。時大王尚為王子,便親率二萬余眾,並州郡同討,退高句麗。昨日舊聞,言猶在耳。不告而取,謂之賊。今大王何故為國賊求情。”孫乾對曰。
  尉仇臺輕輕頷首:“孤已盡知也。”
  白海之濱,高車王庭。
  門下督鄭泰,亦領薊國使團,出使高車。
  沈屙臥床的副伏羅歸義王,竟親出相迎。足見持重。
  “下臣鄭泰,拜見大王。”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