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90章 班師回國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俯瞰壹群痛哭流涕,痛徹心扉之豪酋。劉備不由心生慨嘆。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劉備常言,活在當下。
  又說“百聞不如壹見”。道聽途說,終不可信。
  少復祖爵,劉備名聲在外。時少年得誌,欲大刀闊斧,做壹番驚天動地,惠及萬民的大事來。有感於幼時宗祠大考。樓桑劉氏雖子嗣眾多,卻代代只能甄選四人,習文識字。便是如此精挑細選,還被某個不知名大儒,拒之門外。只願收為著錄弟子。
  故而復爵後,劉備首當其沖,便要大興儒學。
  造紙術,印刷術,二大神技,皆排在首位。
  然待深思。劉備捫心自問:印什麽?
  答案呼之欲出:四書五經,經史子集。莫過如此。
  於是便準備,著手施為。命耿雍網羅海量儒家經典後,劉備卻發現。同樣是壹部《尚書》。版本竟五花八門,不壹而同。缺、漏、錯、別,不壹而足。話說,劉備家學淵源,恩師亦精於《尚書章句》。奈何所學,亦有出入。
  後又悉知,熹平四年(175年),議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得靈帝許可。於是,參校諸體文字經書,由蔡邕等書石,鐫刻四十六碑,立於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太學前。碑高壹丈許,廣四尺。所刻經書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除《論語》外,皆當時學官所立。
  且石經『以壹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於後(將各家不同註解,列於經文之後)。
  “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填塞街陌。”
  史稱:《熹平石經》。
  換言之,自熹平四年(175年)首刻,至光和六年(183年)碑成。《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天下才有了統壹的法定版本。
  究其原因。正因流傳版本太多。甚至,皇家藏書範本:“蘭臺漆書”,亦遭內外勾結,而被人篡改。鑒於此,蔡邕等人才上疏,校正經書、刊刻於石的奏請。得先帝許。
  即便如此。待光和六年,版本已定。因何劉備不加緊印刷,傳於後世?
  薊王亦如此想。然,又起分歧。
  如何註解?
  若類比石經,以壹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於後。
  且問:以何“家本為主”?
  後世觀古文,註解常見三人:蔡邕、鄭玄、顏師古。時下為各類經文註解之大儒,多如過江之鯽。恩師盧植,四少師崔寔、劉寵、陳寔,皆有註解。幾人皆是經學大家。便是所謂“壹家之言”。各有“家本”。
  用誰不用誰。
  術業有專攻。誰人最擅長,便用誰。
  如此,便以蔡邕為例。
  或有人言,時蔡邕攜藏書百車來投。薊王為何只收錄於藏書閣,卻不大肆刊印。
  只因劉備所見,蔡邕勸阻護烏桓校尉夏育討伐鮮卑時,疏中有此句:“天設山河,秦築長城,漢起塞垣,所以別內外,異殊俗也(詳見:《臨鄉·034 內憂外患》。另,此章特意譯成白話)。”
  此種思潮,便是所謂“內諸夏而外夷狄”。
  然劉備卻以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
  非但與劉備認知相悖。亦與大漢國策相悖。終漢壹朝,蠻人北上,胡人南下,羌人東歸。充而化之:江河所至,皆為漢土;日月所照,皆為漢民。
  於是,郭奉孝言:“再有四百年,無分華夷。四海升平,光融天下。郭嘉竊以為,若我大漢做不到,再無人能做到(詳見:《四海·146 大而化之》)。”
  故蔡邕藏書雖多,薊王不用。
  煌煌天漢,王者之心。必然兼容並蓄,海納百川。
  用於薊王。便喚作:光融天下。
  守護初火,焚盡蠻荒。
  還是那句話。不設身處地,活在當下。如何能知漢人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切莫以後世經驗,反推前朝。
  又謂“借古喻今”。國策開放與否,顯然與國力相關。今日之中華,可比昔日之大漢否?
  言歸正傳。
  壹眾豪酋所求,薊王無不應允。
  賜清鋼良鐵,堅兵利甲,以禦仇敵。
  眾豪酋感激不盡。指天為誓,永不復反。
  中島各部,皆有神兵在手。互相掣肘,不敢妄動。於是爭相獻媚於薊王,生怕為他部所先。
  戲誌才之計,成矣。
  公孫康、公孫恭二人所建海港,位於澶洲北島西南大灣入海口。又因此處海岬,巖石高峻,形如木杵,被當地部族稱為“呂宋”,故取名呂宋港(馬尼拉港)。薊王親眼所觀,當不啻金蘭灣中象林港。乃是難得天然良港。
  二人確有眼光。
  北島毗舍邪人,性情溫順。善漁獵及農作。只需引入薊國良種,稻作當可壹季數熟。尤其港口背依平原(呂宋平原),雨水豐沛,亦利圩田。
  應中島毗舍邪人所請。薊王遂命公孫康、公孫恭二人擇其壹,泛舟南下,擇址督造新港。
  事有巨細,井然有序。
  如何施為,無需薊王親臨。待安撫壹眾豪酋,薊王遂率船隊北上。經由南醴、甬東等,中繼港。補充消耗,返回泉州港。
  薊王遠征萬裏,為大漢收復失地。功高蓋世,已不足以稱之。
  朝中又起賜加九錫之論。
  少帝六百裏傳書,詢問太妃之意。
  被母親婉拒。
  言,薊國千裏國土,四百城港,三百子嗣,千萬國民。古往今來。得此厚賜,未有如薊王者。既心滿意足,加九錫何用?
  少帝將太妃上表,當殿誦讀。
  百官聞之,無不慨嘆。
  於是賜加九錫,再次作罷。
  少帝亦得心安。
  薊國果是純臣。恪守臣節,不願專權。
  薊王上表,請立江表諸港,及象林苑等,諸多條陳,無不應許。固然超出十港,然區區小事,何足道哉。
  薊王無難事矣。
  少帝穩坐大位。待幽冀七國獻費抵京。內憂外患,當可壹並剪除。
  太後深諳商賈之道。料想,開價雖高,卻終可商量。
  心念至此。環視百官,少帝不由得渙然冰釋。
  江山終入朕手。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