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72章 萬載千秋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薊北縣。
  “(高梁水)又東南流逕薊縣北。又東至潞縣,註於鮑邱水”。“《魏土地記》曰:薊東壹十裏,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東南入(氵纍)水”。
  “氵纍水又東北,逕薊縣故城南”,“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城有萬載宮、光明殿”,乃前漢燕剌王劉旦所築。
  因封劉備為薊王。故時議郎曹操進言,改薊縣為薊北縣。《太平寰宇記》引《後漢書·郡國誌》雲:“薊城南北九裏,東西七裏,開十門”。足見此城之闊。
  薊國都臨鄉城,不過南北十裏,東西五裏,五十街衢。若薊北縣滿打滿算,足有六十三衢。薊北與良鄉、無終、潞,四縣連橫,合為大通郡。其中,無終縣為烏桓王庭所在,薊北縣乃郡治。
  大通守顧雍,顧元嘆。乃蔡少師門下高徒。薊王曾言其有“宰相之姿”。
  薊王號漢室麒麟。辨人識寶,應運而生。每有所出,必有所中。無不應驗。
  顧雍自不例外。
  上任以來,大刀闊斧,築路通渠,營城造樓。與烏桓率善王訂立券書,引部落青壯客庸。置國中分戶,重修萬載宮,光明殿。欲效碣石宮,為薊王北境離宮。
  先前,城池殘破,城墻多有坍塌。城中前漢舊宮,荒草萋萋,野狗出沒。有感於雄城零落,民生雕敝。別說大衍之都,便是先前顧雍所治高陽縣,亦遠遠不如。
  十萬樓臺,人煙萬家。薊國循吏,司空見慣。豈能見眼前壹片荒蕪,民人皆有菜色。當真,孰不可忍。
  “要富余,先通渠”。乃薊吏,不二之選。
  實地走訪,遍探郡境。終覓得良機。數月前,顧雍上表雲:“高梁水者,出自並州,潞水之別源也。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遏(主壩),高壹丈,東西長三十丈,南北廣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遏,長十丈。山水暴發,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余萬畝(改自《劉靖碑》)。”
  薊王欣然應允。遣將作寺大匠師並都水署大工師,親赴薊北。助其成事。
  顧雍攜眾匠師,“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氵纍水以度形勢”。乃使將作寺遣良匠,並青壯數千,“立遏於水,導高梁河”,造“戾陵堰”,開“車箱渠”:
  “(高梁)水首受氵纍水於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東逕梁山南,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北逕昌平,東盡潞縣,凡所潤含,四五百裏,所灌田萬有余頃。高下孔齊,原隰(xí)底平,疏之斯溉,決之斯散,導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以為甘澤,施加於當時,敷被於後世。”
  正因高梁水“自堰枝分”,故後世《水經註》,才有南北兩枝高梁水之說。
  “戾陵堰”,“車箱渠”,薊王泛舟至此。實地觀之。以薊國營城術而言,不過小工程而已。平常足用,然若遇百年不遇,則損毀在即。
  船宮爵室,三面清鋼琉璃壁前。
  薊王舉千裏鏡,居高遠望。這便笑道:“再起長岸,更立石渠,重修主遏,復治水門。‘(主遏)高壹丈,東西三十丈,南北七十步’,恐不足用。當數倍增之。”
  “喏。”顧雍拜服。顧雍所慮,築堤圩田。薊王所謀,千秋萬世。
  薊北縣,城郭雖大,然西南王城,並西北薊丘,便足占去三分之壹。剩下不過四十二衢。
  “此臺何名?”薊王手指薊丘高臺。
  “此便是寧臺。”顧雍答曰:“《史記·樂毅列傳》:‘齊器設於寧臺,大呂陳於元英(宮),故鼎反乎磿室(宮)。’既此臺。”
  元英宮,前漢燕剌王劉旦改為萬載宮。
  《尚書正義》引《括地誌》:“元英、磿(lì)室二宮皆燕宮,在幽州西四十裏寧臺之下。”
  “重築薊丘寧臺,歸入王城。而後居中為界,分南北二宮。北宮寢居,南宮治政。磿室宮,改千秋宮。”薊王言道。
  與洛陽城布局類似。然洛陽為六九城。薊北縣竟是七九城。
  “喏。”顧雍領命自去。
  寧貴人笑問:“夫君為何重築萬載並千秋宮?”
  薊王言道:“乃為封兒所造。”
  果不其然。寧貴人柔聲勸道:“待封兒及冠,夫君不過不惑之年。春秋鼎盛,如日正中。何必急於分封。”
  “所謂‘成家立業’。封兒及冠,當行大婚。豈無家業傍身。”俯瞰薊北,七九雄城,薊王肺腑相告:“那時,若不能更進壹步,便退位稱‘太上’。將千裏薊國,交與封兒之手。”
  小弟,莫非萌生退意。心念至此,寧貴人又勸道:“江山未定,漢室未興。夫君豈有英年早退之理。”
  薊王壹笑揚眉:“即便不為薊王。七海之內,何處不可稱王。”
  好比“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高皇血脈日稀,然子孫豪氣不減。話又說回。四十還不稱帝。再晚還能幹啥?了無生趣啊。
  薊王百子,及冠封王,遂成慣例。
  薊士子,二千及冠。薊王子,及冠封王。挺好。
  至此,薊王心意已定。千裏薊國,五十余縣。當悉數傳於嫡王子劉封。余下百子,或封西域,或封海外。亦或是,待薊王三興漢室,分封於大漢十三州。
  捫心自問,薊王不欲再分漢土。諸如扶南、身毒等域外大國,足夠百子分潤。且比起西域綠洲,大漠孤煙。海外壹季三登,堪稱富足。若能並大月氏貴霜。再南下身毒。何愁佛國不滅。
  慮及此處,薊王忽問:“寧姐姐可知,外姑(嶽母)下落?”
  “小弟既問,妾自當實言。”寧貴人答曰:“多年前,自先祖(張道陵)羽化升仙,阿母便壹去不返。無人知曉下落。至今,已有三十載。”
  薊王外姑,便是右國令發妻。亦是天師道二嗣師道侶。人稱,王夫人。
  “可有畫像?”薊王又問。
  “有。”寧貴人,必有此物。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