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國之君

吾誰與歸

歷史軍事

  正統十四年,朱祁鈺在皇位上大夢初醒,睜開了眼睛。   土木堡之變已經發生,三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百七十五章 第壹次鹽鐵會議

朕就是亡國之君 by 吾誰與歸

2023-7-15 23:31

  朱祁鈺肯定了朱純在宣府之戰中持節守正的態度,自然要獎勵。
  其實文官們想拿到功賞牌,尤其是奇功牌和頭功牌的機會,實在是太渺茫了。
  就朱祁鈺所知,整個在京文官裏,只有不到二十人在京師之戰中,獲得了頭功牌。
  朱純也是此次宣府之戰中,唯壹獲得頭功牌的文官,他抓了壹個奸細。
  純金的奇功牌,朱祁鈺至今才授出了二十四快,宣府之戰,只頒發了四塊。
  於謙也是唯壹獲得奇功牌的文官。
  論功行賞是必然的,朱祁鈺和楊洪就邊軍功勛的問題上,商量了很久,最終核定了功勛冊。
  興安從拿著了功勛冊,查點了奇功牌三枚,頭功牌三千兩百四十七枚,齊力牌兩萬余枚,銀二十五萬兩,賜服壹千余套,馬匹五百余匹,補給宣府。
  計省還沒有掛牌成立,但是不妨礙計省的辦事效率極高,在朱祁鈺下達命令四天以後,內承運庫的算賬太監和戶部度支部,就完成了對江南鹽場的賬目梳理。
  朱祁鈺並未召開廷議,這次只是盤賬,並不涉及到政策上調整,他在講武堂召開了小規模的討論會議。
  而這次的會議內容,就是大明的鹽引。
  說是小規模,六部尚書、六科給事中,戶部四部、都察院右都禦史,悉數到齊。
  朱祁鈺等到人到齊了,才拿著司禮監呈上來的奏疏和戶部度支部的奏疏,來到了會議桌前。
  禮部尚書胡濙是第壹次來到朱祁鈺這個小樓,他頗為感慨,甚至有些緬懷。
  那時候的北京還不叫北京,叫北平,大明對燕王府和北平的稱呼,都是北衙。
  太宗文皇帝就時常開這種小會,不過那時候,主要是討論北伐諸多事宜。
  現在陛下也開始了這種小會,靈活的召集各部主事,了解天下事。
  “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否?”眾多朝臣待朱祁鈺來到會議桌前時,趕忙行禮。
  “朕躬安。”朱祁鈺將兩本奏疏放在了桌上,示意大家都坐下,不必拘束。
  “陛下,天子不行無名之處,這講武堂主樓僅僅懸掛壹個山長牌子,卻無匾額,是不是取個名字?否則不合禮制。”胡濙是非常註意陛下的禮制的,比如郕王府更名泰安宮。
  這種更名可不是隨意更名,比如郕王府改名字前是綠瓦,改名之後是黃瓦。
  陛下在講武堂時日繁多,這講武堂的主樓,乃是天子起居之地,焉能壹個主樓二字,就糊弄過去了?
  朱祁鈺點頭說道:“就叫聚賢閣吧,興安,朕待會兒提字之後,做塊匾額掛在樓下。”
  “是。”興安俯首領命。
  他將兩本奏疏放下,無不感慨的說道:“今天召集諸位明公前來,是因為朕打算仿前唐、前宋舊事,在戶部重設鹽鐵部,主要就是鹽鐵燋煤生產規劃之事,名曰計省。”
  大明朝廷財經事務,不能說沒有,只能說聊勝於無。
  朱元璋在定鼎天下之後,北方民生調令,千裏無雞鳴,為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衛所營建和屯田,為了休養生息,對於財經事務,幾乎沿用了前元放權的狀態,恢復民力。
  朱棣從永樂六年之後,就是整日裏北伐、下西洋,內承運庫有錢,戶部哭窮,朱棣就從內承運庫拿出來補貼壹點。
  這種狀態壹直持續到了宣德九年,停止朝廷下西洋的活動,大明的財經事務,內帑也沒了太多的進項,內帑補貼國帑再也不是定制了。
  大明,完全沒有系統性財經事務的結構,唯獨鹽法辦得有點聲色,但已經開始日漸崩壞。
  於謙憂心忡忡的說道:“陛下,鹽法茲事體大,這農莊法還在推行,就立刻推行鹽法改制,臣以為有些操之過急了。”
  於謙深知陛下有些急於求成的心態,他很擔心陛下急功近利,反而把良政變成惡政。
  朱祁鈺擺了擺手說道:“朕沒打算壹蹴而就,今天只是效仿古時漢宣帝召開鹽鐵會議,討論壹下鹽課之事,於少保多慮了。”
  於謙這才松了口氣,陛下真的是越來越穩健了。
  漢宣帝的時候,召開了壹場空前的討論會,就是關於鹽鐵專營的諸多問題,進行了長達五個月的研究,而後經過兩年多的定策,才最終確定了漢代鹽鐵專營四百余年的格局。
  朱祁鈺只是讓群臣議政,各抒己見,並沒有打算立刻開始改革和推進政策。
  “開始吧。”他示意戶部尚書金濂,先起個頭。
  金濂拿出了戶部的奏疏說道:“我朝鹽法,乃是用的自唐肅宗時第五琦,行亭戶之法,沿海辦鹽亭戶得免雜徭,此制歷代相沿,我朝亦是如此,洪武十七年,太祖高皇帝下旨,令各產鹽地方,優免鹽丁雜泛差役。”
  第五是壹個姓氏,第五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候,創榷鹽法,此制沿襲沿襲到了大明。
  大明用的鹽法是什麽時候的?乾元元年。
  距離景泰元年,已經足足過去了六百九十二年。
  這近七百多年,這鹽法,就沒什麽變化嗎?
  答案是沒有。
  金濂繼續說道:“自洪武十七年至今,這鹽法就有多處混淆,究竟是免丁役還是竈田役,免多少,怎麽個免法?各地方,是否相同?”
  “答案是,不知道。”
  “臣自領戶部尚書以來,九月之余,壹直在盤算大明的賬目,陛下又給了些算賬的太監,總算是盤清楚了。”
  “各地免竈田、免丁役各不相同,毫無定制。”
  王直眉頭緊皺的問道:“也就是說,即便是戶部尚書,也不知道各地鹽丁生產了鹽,可以免多少田,又或者可以免多少地畝的賦稅,是這個意思嗎?”
  金濂點了點頭說道:“是這樣的。”
  聚賢閣內,壹片嘩然,大家都是議論紛紛。
  大明的財經事務,始終處於壹種可持續崩潰的狀態,這種狀態有多麽的觸目驚心,就是戶部尚書都說不清楚,到底朝廷是怎麽拿到鹽的。
  財富即為權力。
  “臣多次和兩浙巡鹽禦史邢昭溝通,終於算是大概摸清楚了這些鹽場,免丁役免竈田役,大約算下來,每丁大約有二十五畝田地免賦稅。”
  “每壹丁可產多少鹽?是謂日辦三斤,夜辦四兩,無分晝夜寒暑之苦,皆以此為準。”
  “以全年三百六十日計,丁鹽為壹千壹百七十斤,合小引鹽五引又壹百七十斤。”
  朱祁鈺十分確信的說道:“全年休息不足五日,竈丁煎鹽之苦,不分冬夏晝夜,比之工役,有何輕重?”
  “有司雜泛差役,全無優免,是以竈丁分力,額課常虧。”
  朱祁鈺作為皇帝,他對鹽課的意見是,鹽丁太苦了,全年無休,竈丁整日煎煮鹽田,其役遠較民戶、軍戶、匠戶役為繁重,世人目之為苦役。
  而且有的部門,為了大規模的獲鹽,還廣泛差遣私役,連朝廷規定的優免政策都沒有,所以鹽丁壹年產鹽常常有虧欠,但是這不怪鹽丁。
  比如廣東潮州府海陽縣小江場正額田糧,都不給鹽丁免除,鹽丁這頭熬鹽,那邊種地,其賦稅徭役之重,當葉宗留-鄧茂七起事之後,小江場的鹽丁,就立刻殺掉了小江場百戶長余必美。
  爺不幹了!爺跟著壹起造反了!
  朝堂明公們,面面相覷,只有工部尚書石璞壹言不發,他手下四司主事,皆工匠出身,他十分清楚百姓苦楚,但是又能如何呢?
  正統十二年,石璞請奏,河東運司鹽丁,除正役裏甲該辦糧草外,其余柴夫、弓兵、皂隸壹應雜泛差役,皆應該免除。
  但是現在的稽王,當時的正統帝下的敕諭是什麽?是淮揚二府各場竈丁,有欠稅糧者,拘拿鹽追。
  不僅不免,還要拒拿追繳欠鹽。
  明公們的議論終於小了壹些。
  戶部尚書金濂繼續說道:“諸位,這是壹份運司、提舉司,關於鹽丁的壹些數字,兩淮、兩浙、山東、福建、河東、廣州海北、四川、雲南等地,大明總計有鹽丁三十萬余。”
  “並不包括陜西靈州小鹽池鹽丁,數字太小,忽略不計,我大明鹽丁三十余萬。”
  “每年可產三億二千九百零四萬壹千五百四十斤,折合小引鹽當為壹百六十四萬五千二百零八引。”
  戶部尚書金濂將壹份做好的表遞給了在場的所有人。
  朱祁鈺這封表已經研究過和多次了,結合各地巡鹽禦史、州府縣奏疏和漕運太監等監察,這個數據是有壹些出入,但是並不會太多。
  戶部尚書深吸了壹口氣說道:“去年壹年因為征伐瓦剌,大同、宣府需糧,增加鹽引開中,壹共發三十年鹽引,五百四十四萬兩千七百四十引。”
  “僅正統十四年壹年,就欠了三百七十九萬余引,大同米貴,壹石米壹兩二錢,按壹引大同府壹石米價算,總計欠銀三百四十六萬兩。”
  朱祁鈺深吸了口氣說道:“總共欠了多少?”
  “正統三年、正統六年、正統九年,總共欠銀七百三十四萬兩銀,現在還差著五百三十二萬兩銀的鹽。”
  正統壹十四年欠的賬,還得朱祁鈺來還。
  大明此時才建國八十余年,全球大航海還未開始,白銀還未大量流入中國,即便是朱祁鈺的內承運庫有錢,也只有兩百萬兩左右。
  朱祁鎮當了十四年皇帝,欠了地方多少?約等於兩個朱棣的遺產。
  還?
  根本還不起。
  於謙眉頭緊皺的說道:“那為什麽這鹽法,依舊適用,並非崩潰呢?這麽個欠法,早就該壹拍兩散了才對。”
  “因為鹽引,早就不是鹽引了。”金濂回答了於謙的問題。
  若非此次陛下讓內承運庫的算盤太監撥算盤,算這筆賬,他也只當鹽引是鹽引,可是鹽引,早就已經不是鹽引了。
  金濂十分確切的說道:“按照我們的算法,鹽引應該價值壹兩二錢的白銀,但事實上,此時的鹽引,每壹引大約價值壹兩五錢,南直隸等地區,皆用鹽引買賣貨物。”
  “鹽引有價,大同壹石米可得壹鹽引,折價壹兩二錢,但是在南直隸,鹽引價高,往來貨商,以鹽引買賣。”
  為什麽鹽引,如此超發卻無事呢?
  因為鹽引更多的是充當貨幣在用。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