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國之君

吾誰與歸

歷史軍事

  正統十四年,朱祁鈺在皇位上大夢初醒,睜開了眼睛。   土木堡之變已經發生,三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八百三十壹章 和林,國家興王地

朕就是亡國之君 by 吾誰與歸

2023-7-15 23:36

  對於朝臣而言,大明皇帝是個黑匣子,需要往裏面輸入壹些參數,去猜度陛下到底會如何處置。
  這些參數的種類因人而異,其中包括了經濟、民生、政治、忠誠、皇位等等若幹個參數。
  而這些參數的權重,也因人而異,每個人對每個參數的看重程度並不相同。
  猜陛下的決定,就是因為某件事,往這個黑匣子裏輸入參數,但是需要輸入幾個參數,這些參數的權重是多少,是個盲區,很難去權衡。
  以己度人是個非常普遍的常態,所以壹些文臣們總是輸入了錯誤的參數和權重,進而猜錯了陛下的決定。
  在壹些朝臣們看來,有些事簡直無法容忍,但是陛下卻壹笑而過,比如南衙的學子們在洪武門外吵著要見陛下,陛下不僅見了,還寬宥了這些學子。
  在這些朝臣們看來,有些事情應該可以忍受,但是往往陛下就會大發雷霆,比如壹些工匠和農夫的死活,陛下看的比天還大。
  這種參數輸入錯誤和權重比例錯誤,就導致了壹些文臣們始終把不準陛下的脈,每次下的套,看似在他們的理念裏是無解的,但是在陛下這裏,發揮不了壹丁點的作用。
  簡而言之,就是壹些文臣和陛下尿不到壹個壺裏去。
  所以針對襄王殿下無懈可擊的陰謀和圈套,變成了壹個笑話就理所應當了。
  而這壹次,是朱祁鈺第壹次打開了黑匣子,告訴了朝臣,他到底在想什麽,他的參數和權重。
  這個心病已經十年之久。
  朱祁鈺示意興安將靈牌拿回去放好,瓦剌人已經西進,留在和林的瓦剌人只是少數,這完全算不上是復仇,只是大明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騎兵,所以,朱祁鈺才將自己的心跡表明。
  朱祁鈺繼續說道:“說回洪武五年的嶺北之戰,洪武五年,高皇帝雄心勃勃的下令,大明十萬大軍三路出塞,意圖壹舉消滅茍延殘喘的北元朝廷。”
  “可是中路慘敗,東路顆粒無收,唯有西路軍稍有收獲,但最後馮勝棄地,怎麽吃的怎麽吐了出來。”
  “當初不知道有多少北元舊臣,心裏暗自譏諷高皇帝此舉,若非洪武二十壹年,捕魚兒海大捷,打掉了北元朝廷,壹雪前恥,高皇帝不知道要被罵成何等模樣。”
  “高皇帝、文皇帝為何矢誌不渝的北伐,而且壹次又壹次,壹共歷經了十三次之多?”
  壹個拿著乞丐碗當了皇帝的人,在軍事行動失敗後,承擔了許多的後果,但是最終,還是高皇帝贏了,大明贏了,北元亡了。
  可是嶺北之戰的慘敗,仍然是壹道傷疤,到了朱祁鈺這裏,仍然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
  朱祁鈺悵然的說道:“那日胡少師胡濙跟朕聊到了胡元百年時間,就說到了壹件事,在這百年時間裏,讀書人們皆往和林,如同朝聖壹樣,比如壹個叫虞集的漢人在朝廷的準許下,前往了和林。”
  “在詩詞中,在他的眼裏,和林是富庶比於都會,士有不次之擢,賈有不資之獲,而僥幸之民爭趨之,如此模樣的大同世界。”
  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絕對不可能單獨存在。軍事保證了政治的穩定,而政治的穩定決定了經濟的好壞,物質基礎又決定了文化興衰。
  當軍事無法保證政權之後,文化上就無法自信,就會覺得和林這種窮的掉渣的地方,是個大同世界,是他們的地上神國。
  高皇帝、文皇帝為何十三次北伐,文皇帝更是親征了五次,最終還死在了親征的路上?
  因為高皇帝和文皇帝,爭的是大明的天命。
  這份天命爭到了,可是子孫不孝,沒能守住它。
  “說這些就有些遠了,時光荏苒,當下說起胡元、北元、北元汗廷還有現在的元裔,朝臣們莫不是以北虜或者蠻夷代稱,和林也不再是大同世界,而是窮山溝溝。”
  “咱們自然很難理解,當年的風氣和風向了。”朱祁鈺搖頭說道:“但朕從來不覺得,嶺北之戰有錯。”
  “興安,取堪輿圖來。”
  興安知道陛下要什麽堪輿圖,從禦書房裏推出了壹張巨大的堪輿圖放在了偌大的議事廳內,這張圖,是大明已經探明的世界。
  歐洲已經有壹部分被探查標明,而非洲的慢八撒也在堪輿圖之上。
  朱祁鈺站起身來,抽出了支架上的長桿,點在了和林的位置上,手壹劃指到了地圖的邊界位置說道:“從和林到喀山,壹共就六千裏地,遠不如當年唐朝時候,長征健兒們走到喀什的九千九百裏。”
  “這些遊歷到和林的詩人裏,有句話說的很對,王惲說和林,是國家興王地,據上遊而建瓴中夏,控右臂而扼西域。”
  “和林這片土地,占據了上遊的地利,完全騎在了大明的腦門上,向東可以聯袂東北方向的建奴,中路可以進攻我大明的京畿要害,向西矛頭可以對準河西走廊,切斷大明和西域的壹切來往。”
  “只要和林這片地方,有雄兵十萬,就可以壓迫大明三北之地,擡不起頭來。”
  三北,東北、正北、西北,為三北方向,只要和林這地方有雄兵駐紮,大明就寢食難安,側臥之榻其容他人酣睡?
  而提出和林這個地方,可以牽制中國三北的人,正是慈父斯大林。
  朱祁鈺繼續說道:“和林這地方能養多少兵馬?忽必烈曾經在和林陳兵五萬余人,這五萬人是正軍,屯軍與正軍為二與八之比,也就是說,和林這地方,至少能養二十萬人有余。”
  “明太祖高皇帝和其謀臣,正是深知其利害方才北伐。”
  “此次北伐,解的是朕心頭之恨,同樣也是懸在大明頭上的利劍。”
  朱祁鈺從戰略的層面上,表明了大明北伐的意義,這個意義絕對不僅僅是復仇,還有國家戰略安全。
  不打和林還想要西域?但凡是和林的瓦剌人有點出息,大明就拿不到西域。
  永樂年間為何重開西域提了那麽多次,到最後都沒有踐行?還不是因為拿了也無法長治久安?
  “和林以及和林周圍的土地,要麽掌控在大明的手中!要麽讓它始終虛弱的如同綿羊,奄奄壹息!但凡是有強兵駐紮,大明危矣。”朱祁鈺手中的長桿重重的指在了和林的位置上。
  “各位說說各位的看法。”
  朱祁鈺都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這個時候說不能打,那就是跟皇帝陛下對著幹了。
  於謙斟酌了壹下俯首說道:“陛下,咱們再籌備籌備,等來年開春解凍之後,再行前往?此時寒冬臘月,塞外苦寒,白毛風刮起來,那分不清楚上下,此時進兵,實在是有些貿然了。”
  朱祁鈺立刻贊同的說道:“大明軍又不是人人都是袁彬那種能在白毛風裏行百裏的人間青兕,自然要是開春之後再動,春天是草原人最虛弱的時候,也是他們熬過了漫長的冬季後,最重要的日子。”
  草原的苦寒,朱祁鈺雖然未曾親歷,但是也曾聽聞,冬天草原上會消失很多的部族,在酷寒之下,無數的人永遠的消失在風雪之中。
  春天,瓦剌人和他們牲畜壹樣的骨瘦如柴,壹樣的虛弱。
  大明選在在春天進兵,就是奔著不死不休,奔著亡族滅種去的,既然要打,就要打到斷氣,打到掃穴犁庭為止。
  “那軍備呢?陛下,臣不通兵法,這戶部那邊不會有問題吧。”江淵略微有些擔心的說道,他做過戶部右侍郎,是從戶部走到了兵部尚書的位置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眼下大明要再次北伐,自然需要軍備,而這肯定繞不開戶部,只希望沈翼不要那麽不識趣便是。
  “無礙,戶部不肯,朕的內帑這些年只進不出,攢了不少家底。”朱祁鈺回答了江淵的問題。
  至於沈翼這個沈不漏會不會阻攔?
  朱祁鈺認為不會,因為沈尚書和沐陽伯金濂是同鄉,他們曾經為搭檔,陪著大明走過了最艱難的幾年,沈翼這個人扣歸扣,可是該花錢的地方,只會心疼無比的把錢花出去。
  這次的京宣馳道,戶部就沒有做什麽阻攔。
  “那臣沒什麽問題了。”江淵見陛下用內帑兜底就不再擔心軍備了。
  天底下最有錢的絕對不是松江府的豪商,而是陛下的內帑,陛下不喜奢侈尚節儉,又喜歡四處湊熱鬧,每次湊熱鬧都能收獲滿滿。
  朱祁鈺倒是對自己的內帑有多少銀子知之甚詳,作為國帑應急準備金,他的應急準備金可比國帑要多的多的多。
  內帑太監林繡曾經匯報過,各種實物財寶犀角等物不算,光是黃金就有壹百二十余萬兩,白銀有七百五十余萬兩,銀幣有六百三十余萬枚。
  大明國帑是有進有出,內帑是只進不出,這攢了十年,攢了如此厚重的家底,就不奇怪了。
  有的時候林繡也嘀咕,陛下這應急準備金,太符合陛下壹貫料敵從寬的作風了,真的是太多了。
  石亨面色嚴肅的說道:“臣這邊沒什麽問題,籌備已久,若不勝,提頭來見!”
  這仗石亨必然是要京營去打,那作為京師總兵官自然前往,石亨直接立下了軍令狀。
  打不贏就提頭給陛下。
  朱祁鈺則是搖頭說道:“話不能這麽說,什麽提頭不提頭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打仗哪有壹直贏的道理?”
  “這是大明第壹次遠征,打輸了,來年有余力就接著打,沒有余力就接著攢力氣,壹次打不贏,就打兩次,兩次打不贏就打十次二十次,大明耗得起。”
  徐達、李文忠、馮勝作為大明三方面的主帥出塞作戰,輸掉之後回到了京師,朱元璋也沒有把他們的腦袋砍下來,出塞作戰要給壹定的容錯。
  朱祁鈺不是很喜歡軍隊立必勝的許諾,因為水無常形,兵無常勢,只要石亨不打出趙括、馬謖那樣的仗來,朱祁鈺不會輕易斬將。
  遠征,也是給大明軍積累經驗,壹回生二回熟。
  “無論如何,若是大勢不在,以保存有生力量為主。”朱祁鈺先給這場作戰定下了壹個許敗的基調來,畢竟是遠征。
  計劃的再周詳也有漏失的地方,天下沒有天衣無縫的計謀,宋太宗趙光義就覺得有,給大宋的將領們賜下了陣圖作戰。
  結果壹次大軍行進堪輿圖標註紮營的地方,因為河流改道紮營之地已經是壹條河了,結果監軍太監非要大軍在水裏紮營,差點鬧出嘩變來。
  定下了基調要打,那具體怎麽打,朱祁鈺選擇了閉嘴。
  他自己有數,他的軍事天賦都點在後勤上了,老老實實的做後勤大隊長,把舞臺讓給大明的軍將便是。
  朱祁鈺這次選擇了旁聽,因為這不是軍前會議,只是大概從幾種方案中挑選,而後再細細商討。
  最後選來選去,還是當年洪武五年北伐和林的三路共進最為合適。
  “這萬壹敵人掐住我們的頭,左右搖擺,我們三路共進,他們跟我們壹路決戰,這又如何應對?”朱祁鈺有些迷惑的問道。
  於謙解釋道:“只需前鋒按兵不動,不與之決戰,不敗則必勝,瓦剌人在壹路上耗費的時間越久,在其他兩路上丟的東西就越多。”
  朱祁鈺搖頭說道:“那要是與敵的那壹路的先鋒輕敵冒進,接戰敗了呢?”
  於謙想了想說道:“即便是先鋒敗,退回中軍固守便是。”
  朱祁鈺又問道:“那要是中軍士氣低迷,先鋒敗軍帶著中軍壹起潰散,這壹路直接輸的體無完膚,那又如何是好?”
  於謙不知道陛下哪來的那麽多假設,回答道:“其他兩路應當立即撤回,固守關隘,防止敵人擴大戰果,鞏固戰線。”
  “那要是撤不回來呢?”朱祁鈺又問。
  於謙沈默了片刻,以為陛下說的是土木天變,回答道:“那就在京師準備新軍,準備固守京師。”
  朱祁鈺說的其實不是土木堡之變,說的是萬歷末年的薩爾滸之戰,大明在薩爾滸之戰中,敗的體無完膚。
  而此時大明決定分兵作戰,朱祁鈺自然略微有些擔心。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